中国航海日十年巡礼 拉开海洋世纪的大幕

发布日期:2014/7/9

   中国航海日自2005年7月11日正式确立到今年7月11日,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来,航海日活动在组委会的统筹安排下,足迹遍及沿江沿海,内涵传递行业内外,影响波及五洲四海。 

   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能凝聚行业共识、跨越政治界限、传承海洋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将十几个中央部委联合起来,使交通、工业、农业、海洋、军事、宣传、外交、财政、文化、教育、文物等部门共同为这一节日倾尽所能;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得到国际海事组织、驻华使节、国际友人、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的全力支持;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让各地方政府为申请举办主会场活动而煞费苦心、激烈竞争。

   经历十年的磨砺,航海日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节日。她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是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载体,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海洋世纪的大幕。  

   播种:华人世界共同语言 

   2013年7月10日,惠风和畅。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学生沈星宇起了个大早。今天,她要和同学们到镇江边检站体验“航海生活”。检查艇并不大,但沈星宇仍然被整洁的舱室和各种设备所吸引。艇上的中尉叔叔简要地介绍了航海知识及基本操作方法。沈星宇第一个手握舵机,在中尉叔叔的指导下,检查艇缓缓移动,驶向江面。

  “这是一次神奇的体验。当置身船艇之上,我能切身感受到航行的本身充满激情。我仿佛看到了600多年前郑和率领船队从这片土地上出发,驶过长江,进入大海,一直抵达接近原始的非洲……明天,就是中国航海日。这个节日因纪念郑和而设,但她对我们热爱祖国、认识海洋、勇于探索有着非常的意义”。

    当晚,沈星宇在作文中写道。  蔡丁义,台湾人,学航海出身,在海上吃风喝浪多年。2008年7月11日,他以高雄港港务长的身份,参加在江苏太仓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航海日活动。此行的目的,是偕同台湾三大港的代表以及岛内航运巨头,为推动两岸实现直航作最后努力。在此之前,高雄港已与福州、厦门两港“试点直航”11年。在这次由两岸三地700余名嘉宾、行业代表的纪念活动上,这一议题得到广泛认同。当年12月15日,两岸货船相向而发,终结了两岸60年无法直航的历史。现在,蔡丁义已出任基隆港务总经理,回想起这段经历,他说:“‘7.11’是两岸共同的节日,更是一个高效的沟通平台,两岸人民因此受惠。” 

   黄文荣,温州籍归国华侨。2007年7月11日,当中国第三届航海日在全国开展时,他不顾年老体衰,坚持登上了巡逻艇参加活动。船艇沿着美丽的海港航行,黄文荣感慨地说,祖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是他们这些华侨根本没想到的,倍感光荣。听说有人在航道非法采砂,老人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拿大家的海洋谋私利,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担当保卫海洋安全和环境的卫士,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单学军,中国船级社雅典分社高级验船师。每年航海日,他都要组织当地驻外中资机构的人一起庆祝,认为郑和精神不仅是一种探索精神,更是一种奉献精神,至今仍不过时,需要学习实践。

   2011年2月,中国政府决定从动乱中的利比亚撤离中国公民。在当时情急的情况下,急需从班加西港撤离上万中国人,但需要懂得船务的技术人员随租借的希腊船只前往救援。单学军得知后,主动请缨,带着妻子一同上船冒险前往,25小时没合眼,检查船只安全,服务遇难同胞,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事后,单学军在谈体会时说,航海日是航海精神的纽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唤醒潜伏在民族心底的爱国情怀。 

    欧雪玉是一名“海嫂”,丈夫是远洋船员。结婚22年,相聚的日子不到7年。2012年7月11日,丈夫在欧洲港口打来电话报平安。欧雪玉刚为老人做好饭,又要去上班,晚上还要骑车去学校为孩子送东西,忙得骨头快散架。听着丈夫的声音,她想冲他嚷嚷,但话到嘴边又活生生咽了回去。她知道,今天是丈夫的节日。每年这个节日,丈夫都会打电话回来。“节日快乐!家里一切都好。”她说。挂了电话后,她悄悄擦掉溢出眼角的泪水。她知道,丈夫终年在大海上漂泊,比在陆地上生活更孤独、更令人担心,决不能让他带着一丁点负担工作。“既然选择做海嫂,就无怨无悔!”这是中国数十万海嫂的共同心声。 

    翟墨,山东汉子,当代航海家,艺术家,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在2010年于泉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航海日大会上,翟墨荣膺组委会颁发的“杰出船员奖”特别奖。他在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00多名嘉宾面前领奖时说,中国航海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航海、参与航海,增强海洋意识。他还表示,将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艺术让更多人了解航海、热爱海洋。2013年8月3日,翟墨驾驶帆船进入钓鱼岛10海里, 在抵达钓鱼岛3海里处向海中撒下了100面五星红旗。  ——是航海日激活了曾经断裂的中华航海文明。十年间,航海日通过各种活动播洒一粒粒种子,在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从业者升腾起骄傲自豪,为两岸三地架设起沟通的桥梁,使海内外华人多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一切,来之不易。因为航海日的诞生,经历曲折。   

    成立:百折千回终成正果 

    中国的节日很多,主要分为传统节日、欢庆日和国际通用节日三大类。航海日是一个另类,因为她几乎囊括了三大特点。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航海日源于郑和精神。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盛事之一,加之郑和热爱和平、传播文化、勇于探索,确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继承和发扬郑和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欢庆日,是人们因节日气氛的感染而放松心情,如国庆节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春节是为了延续上千年辞旧迎新的传统。航海日是5000万涉海从业者的节日。在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因坚守岗位、漂泊海上,无法享受平时的节假日,因此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能够释放情感,凝聚人心。 

    国际上,自1978年起确定每年3月17日为国际海事日,以纪念《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20周年,并倡导加入国际海事组织的162个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航海日。中国加入联合国后,造船、航运、港口、渔业等行业均突飞猛进,并连续多年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但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海洋文明的大国,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海节日。 

    特别是,在全国大中小学问卷调查中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数据:90%的学生只知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不知尚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70%的学生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60%的学生不清楚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 

    业内人士忧心如焚,期冀国家能将航海日固定下来,作为全民提升海洋意识、复兴海洋文明的窗口和平台。然而确定何日为宜?专家学者遍翻史料,一致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因此建议将郑和船队首航日7月11日作为国家航海节日。 

    不过,确定一个国家节日,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要传承的国度,要专门设立一个以航海为主题的重要节日,需要各方的高度认同。 

    在有志之士的多方奔走下,借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机,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设立“航海节”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虽然得到中央关注,但时机尚不成熟,未获批准。

    这一曲折进程延续了近20年。进入21世纪,交通部再次联合相关部门和业界专家学者,申请成立航海日,并将纪念郑和、弘扬航海精神、振兴海运文化上升到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提出。2001年4月,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并责成交通部牵头筹备领导小组,发掘我国航海文化。 

    行动是最具说服力的。交通部深感重任在肩,一面组织力量开展航海文化的抢救工作,一面尝试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航海活动,以扩大社会影响。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市积极行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经媒介推助,反响良好。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不甘落后。在200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海事局原副局长刘德洪等30名代表、委员提出了设立“航海节”的建议和提案,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航运界的百名船长联名向中央请示成立“航海日”,并以多年的海上经历陈说设立此节日的重要意义。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递交成立航海日的提案,获得一致响应。 

    为保障航海日活动顺利推进,还设立了组委会办公室,加强策划联络,开展各项活动。  航海日组委会经过认真筹划,为航海日设计了水波和船帆相结合的圆形标识。帆是“7.11”的形状,体现古代航海多重桅杆以及历史悠久、科学航海的主题;如意纹有吉祥如意、睦邻友好的深刻内涵;圆形象征环球、圆满;蓝色基调体现了蓝色国士的理念。

   活动:转战南北传播文化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开好头,后续事宜也就顺理成章了。  航海日组委会经过斟酌,把第一届中国航海日活动的举办地点定在祖国的心脏——北京,把“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作为首届航海日的活动主题,并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紧密衔接。

    2005年7月11日,我国所有水域航行或停泊的船舶挂满旗,在上午9时鸣笛一分钟。各相关单位、学校、社团均举行活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于当天播出专题节目,向世界隆重推介中国航海日。这一活动的规格、影响,使其甫一诞生就受到广泛关注。 

     此后,组委会根据国家重点任务,开始拟定每年的主题,并制定了申办城市的条件和管理办法。各地通过第一届航海日活动,认识到申请举办航海日活动是提升当地综合竞争力的契机,因而纷纷提交申请。  第二届航海日活动移师上海。作为新崛起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十分重视海洋文化建设。因而,2006年7月11日的航海日活动主题为“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此次活动除了延续第一届活动的主要内容,还为我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揭牌,位于岱山县的中国灯塔博物馆也正式开馆,首次中国航海科普展也在中国科技馆开幕。 

    2007年7月11日,第三届中国航海日活动在青岛隆重举行。青岛活动之前已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相关机构和组织提前预热,采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长江三峡、西沙海域、澜沧江和黄河壶口八个水域的“和谐之水”在开幕式上完成了聚水仪式,在仪仗队的护送下回归大海,寓意珍惜水源、热爱地球。此外,还举办了“2007年郑和航海经济文化国际论坛”,在大中小学开展了相关活动。 

     江苏太仓,郑和起锚地,郑和精神重归故里。

     2008年第四届中国航海日活动的一大特色是国际化,邀请当年郑和下西洋时途经的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海外华人和港澳台有关郑和社团组织700余名嘉宾参加,50多家媒体集中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航海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传承郑和精神,加强对郑和精神的研究,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郑和研究会”。 

    2009年航海日落地“北方明珠”大连。除延续常规项目外,此次在大连的航海日“动感”超强:在大连市星海湾水域,参加表演的包括海上救助直升机以及帆船、帆板、快艇、海上救助船、海监船、海警船、边防检查船、学生实习舰船和豪华游艇等共80余艘, 50000多名观众现场观摩,是现场参与规模最大的一次。作为中国海运业的“黄埔军校”,大连海事大学借机举办了“中国航运大讲坛”,迄今已在大连、宁波、重庆、北京、上海、等地举办20多讲,影响波及海内外。

     福建泉州,宋元时期的世界航运中心,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又与台湾隔海相望。2010年的航海日活动终于在这里举行,主题是“海洋、海峡、海员”,特色是联系台湾同胞共兴两岸航运。台湾方面非常认同大陆的理念,认为两岸海洋文化同根同源,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发扬。于是,台湾派出由230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庆祝大会,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米乔普勒斯亲赴大会祝贺,国内外嘉宾5000余人参会,“海上丝路”的论坛也异常热烈,再次将这一日节推向新的高潮。 

     2011年,航海日活动移师浙江舟山。舟山是我国唯一由群岛组成的城市,海洋捕捞、海岛旅游、船舶制造、船舶交易和船员数量等比较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海洋经济前沿阵地。因而,第七届中国航海日内容丰富多彩:海员技能大赛、海事技术论坛、鱼苗放流活动、举办海洋文化节和舰船开放日等竞相登场,同时突出安全主题,向公众传播舰船知识、宣传安全形势、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国防意识、树立安全理念。此外,有130余名记者参会,相关网页点击达3.5亿次,为历年之最,加强了节日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航海活动,可以用大气磅礴来形容。大会与“中国南京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联姻,大型文艺汇演通过《大江》、《大海》、《大潮》三个篇章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航海日活动弘扬航海文化、传承郑和精神、连通国际贸易、促进海洋经济的特色,国际江海航运物流发展论坛、中国引航论坛、仿古郑和宝船船体落成等也为大会增色。本届活动将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的办会方式。 

    江苏南通,素有“江海明珠”美称。2013年航海日选择南通,与“通江达海、兴海强国”的主题十分契合。时代在变,江海联动、建设海洋强国的举措正逐步推行。南通盛会除了继承和发扬前八届航海日活动精髓,还有一大特色,即增强了航海人文色彩:完成21600海里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第一人”郭川;潜入深海、创造奇迹的“蛟龙号”副总指挥崔维成;数十年守卫孤岛的南沙守礁王龚允冲;在海工领域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远船务员工倪涛;获江苏省“见义勇为奖”、“中国好人”评选提名的启东渔民郭建兵等,都是海洋界“明星”。

   有了他们的加入,全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激情空前高涨。  而2014年第十届中国航海日,选定具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山东日照市。日照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建有世界一流、亚洲领先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已成功承办多项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是水上运动之都,且近年来航运发展迅猛,已跻身三亿大港之列。更为主要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本届中国航海日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员服务发展”作为主题,深入研讨宏观战略、权益保障、教育培训等内容,并将“海员服务与发展论坛”办成著名国际品牌,开启航海日活动新的旅程。 

    十年,在宇宙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年轻中国航海日却一路凯歌,在成功举办各项活动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和各具特色地域文化,对国民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在百度搜索“航海日”,显示信息2500000条;调查显示,公众了解航海日的比例高达77.7%,知道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人数占88.7%,全国中小学生知道航海日的占9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中国航海日活动已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进军海洋吹响了号角。   

    明天:海洋文明复兴的引擎 

    虽然,中国航海日已取得诸多成就,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竞争激烈的未来,仍须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化解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必然选择。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交通、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日,纵使是生活在陆地深处的人们,其衣食用度也与海洋密不可分。中国的海洋产业30来的变化足以说明问题:1980年,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为80亿元;1990年为438亿元;2010年为38000亿; 2012年首次超过50000亿元,2013年达到54313亿元(按本年我国总产值568845亿元亿元计算,海洋产值比重约占9.5%)。就算扣除通胀因素,这个变化也是惊人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南宋时期,中国经济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高达75%之时,海洋产业(实际当时的海洋产业主要以海运贸易为主)占全国总产值的20%以上。可以说,我国当前尚处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通过航海日各类活动,凝聚各方的力量,深层发掘我国海洋文化,让全民比较深入地了解历史、以史为鉴,认识到只有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科学开发海洋的重要性,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不可否认,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由农耕文明主导,民众的海洋意识仍在深度沉睡。在我国工业发展已相对发达的今日,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滞后思维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断不可再次错过千载良机,需要各方协同努力。   

     中国航海日在现有基础之上,尚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首先,应将航海日拓展到相关涉海领域。十年来,我国航海日活动基本上还以是交通运输系统为主在开展各项活动,组委会成员单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今后的航海日活动应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组委会成员单位的职能优势和行业特长,先在涉海领域逐渗透,再向全民扩展,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参与的全民性节日。 

      其次,应加重文教分量,使文化的软实力发挥作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仍然停留在“重陆轻海”阶段,广大文艺工作者因不熟悉海洋而直接从创作上屏蔽蓝色世界,影视、书籍、报刊、网络等文化载体充斥着利益斗争、升官发财等“实用内容”。而欧美则恰哈相反:海洋作品层出不穷,文化产品和教育内容的海洋比重一度超过陆地,不仅对本国提升海洋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不断向世界输出。在教育方面,中小学课本、教辅、课外读物中关于海洋的内容比重极低且错漏百出,相关部门在组织编写教材时没有形成“拥抱海洋世纪”的指导思想,没有很好地履行“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神圣使命,甚至编写人员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海洋”的概念,使3亿中国青少年在最易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就丧失了对广袤海洋的基本认知。因此,应增强教科书中海洋内容的比重,同时联系各相关方,开展各类海洋体验活动,组织各种与海洋相关的比赛活动(特别是科技、文化活动),让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到航海日活动中来,从小培养他们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投身海洋的热情,让一颗颗“海洋的种子”在亿万幼小的心灵上生根发芽。 

     第三,应进一步探索商业化运作的新路。

    应当参照国际惯例,与全国各地海事展会、技术研究会、高层行业论坛等联姻,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按市场机制进行商业化运作。同时,在科普公益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打造网络知识竞赛、电视知识大赛、亚太杯国际帆船大赛等活动品牌,探索公益宣传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实现互利共赢。 

    要让航海日成为全民的节日,宣传引导是铺垫,文化建设是核心,基础教育是根本,商业运作是动力。只有在这些方面齐头并进,才能让航海日与广大人民群众发生血肉联系,最终激发13亿中国人投身建设海洋强国的热情,将中国海洋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