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航运界专家学者,将人才紧缺的矛头首先指向了教育滞后和政策不完善上。
大多数航运界专家学者,将人才紧缺的矛头首先指向了教育滞后和政策不完善上。
上海海事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教育滞后是造成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她指出,目前国内在航运人才培养方面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高校,只有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少数几所院校,这些学校培养的相关航运专业学生基本上在毕业前已经被用人单位预订走了。而其他一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由于实践能力差或者航运、英语等相关专业知识不过关而受到企业冷落。
王洁认为,国内在航运相关教育上,专业设置还有待完善。比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在上海浦东开展船舶融资等金融业务,需要大量航运金融人才,而我国目前还没有院校为此设立相关专业。“国内相关公司目前用的航运金融人才,大多都是单腿走路:招聘相关院校培养的航运专业人才缺乏金融知识,金融专业人才又缺乏航运知识。”王洁强调,在航运金融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种局面亟待破解。
此外,有些航运专业人才由于培养难度大,造成一些院校不敢轻易开设相关专业。以航运保险人才为例,因其专业学习和培养难度大,人才门槛又高,需要海事与保险双重知识。也就是说,从事航运保险的人员首先必须对航运有所了解,其次要掌握保险学概论、船舶保险、货运保险、保障赔偿责任保险、保险实务与法规、资产评估与船舶估价、海损鉴定与理赔、海事法、英语口语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都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及长时间的系统培养,这让许多高校都不愿涉足于此。据了解,目前国内仅有大连海事大学与上海海事大学等极少数专业性大学培养航运保险人才,国内的航运保险专业人才稀缺状况可见一斑。
某大型航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士感慨:“航运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很多技术人员离开航运业能有更好的发展,比如从事物流、机械、能源、发电动力等。所以本行业招人难,培训难,留人更难啊!”
也有专家指出,与个别地方政府部门的施政方法也有一定关系。据了解,由于高级航运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慢。一些地方政府采取重引进,轻培养的政策。该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相比之下,国外许多地方政府、大型航运企业等纷纷前来我国与相关院签订航运人才培养及引进协议,为航运业的长期繁荣作准备。这一点值得相关地方决策部门借鉴。
亟待突出重围
航运人才紧缺的现状已深刻影响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我国建设航运强国的战略实现,亟待业界合力制定相关应对措施,解决这一难题。
胡月祥建议,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祖国的航海文化,让年轻人明白航运发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为国家航运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政府还应该从政策层面给予航运人才各方面的照顾,企业应给予海员等处在艰苦工作岗位上的航运人才及家属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航运人才待遇,为航运基本人力资源注入资金、增加活力。相关用人单位要互相进行人才交流,而不是争夺航运人才。如现在海事部门的人才来源都是招聘航运企业的高级海员,导致了海员非正常流失。
另外,鉴于高级海员在航运业的特殊地位,应建立和完善航运人才交流中心,让在远洋船上工作了一段时间、积累丰富实践知识、经验后的高级海员,特别是远洋船长再交流到陆上各个航运业单位中去做管理人员。通过有序的培训、流动,这样,高级海员对未来人生职业有了奋斗目标。航运人才的来源会更加趋于合理了。
对于这一点,上海已经开始有所动作。记者了解到,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最新安排,上海海事局已牵头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推进落实配套建设船员专业人才市场,开展配套建设船员专业人才市场推进实施方案。主要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包括:构建海员评估中心、成立上海船员服务协会、加强船员服务市场的监管、拟建立船员招募中心。相信这对船员招聘、高级船员工作交流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龚英还指出,航运企业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挖掘航运人才培养培训资源潜力,培养更多的高级航运人才,加强航运人才储备,以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相关企业应该制订中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储备规划。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地方政府部门也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及时了解航运市场紧缺人才动向,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对航运人才及相关培养院校的扶持力度。教育部门与交通、海事等航运人才培养管理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及时了解国际国内航运人才专业变化,迅速调整人才培养规划和政策,使相关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得到有效对接。
对此,上海市相关部门目前也进行相应的探索。今年最新公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上海将逐步建立高等学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引导机制,促进高等学校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并重点加强金融贸易、物流航运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还将依据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卓越教育计划。
来源:物流前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