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会胜:“大洋一号”的掌舵人

发布日期:2012/12/24

    飓风来袭!

 

    船长陆会胜撕下从气象传真机里传来的预警信息,面色凝重。

 

    他明白,面对此类强热带风暴,如果是近距离遭遇,自己脚下的这块巨大钢铁不会比一片树叶好多少

 

    躲避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躲!作为我国“大洋一号”首次大洋环球科考的掌舵人,陆会胜面临抉择

 

    “我可以采取最保险的办法,远远的迂回绕过风暴”,直至今天,当时的情景对陆会胜来说仍是历历在目。迂回虽然保险,但它有一个“难以容忍”的缺点———要多耗费5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整个后续科考计划将由此做出重大调整。

 

    能不能找到既安全又省时的办法?看了看眼前的电子航海图,陆会胜立即着手分析。参照飓风行进速度和方向,考虑船行的速度以及与海岸的距离,他画出一条“最佳路线”———“大洋一号”比原航线偏北一点行驶,到达近岸海域后再沿海岸线南向航行,争取按原计划时间靠港。

 

    “这是在打擦边球。”陆会胜感慨。“大洋一号”继续航行着,船上的人们感到风浪越来越强,陆会胜一边注意风暴动向,一边紧盯风力显示:4级、5级、6级、7级……有人禁不住问:“船长,不会有问题吧?”陆会胜坚决地摇摇头:“没问题!”他知道,风暴边缘扫过的效应即将过去。

 

    果然,风浪渐渐小下来,飓风中心被“大洋一号”远远甩在了身后,更重要的是,此次避险仅多花了不足半天的时间。船上一片欢腾,大家对这位还未届不惑的船长心悦诚服。

 

    似乎是为了考验他,环球科考回来后,一群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在与陆会胜的交流中,特意问道:“你在航行中斗过多少风暴,战胜了多少个?”

 

    陆会胜正色道:“现代大洋科考航行不是历险,面对存在的危险我们要去避开它。海上哪里有台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科学预测预报提前知道,只不过它们可能会随时改变方向,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靠船长的经验做出准确判断,选择既安全又节省航程的航线。”

 

    有人形容环球科考的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陆会胜说:“我们要在不停的摇摆颠簸中操控设备,把样品从几千米的洋底完好准确地提取上来。它要求连接水下设备的钢缆不能向左右发生超过1米的偏移,否则就没有办法取得确定的样品。”

 

    在操控台,陆会胜通过鼠标和手柄将宽16米、长104米、重达5600吨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不断以3—5米的幅度,在波推浪涌中移动定位,稍有差错便“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前所有努力都得重新再来。 “这是一门精细活儿。”正因如此,很多时候,面临特定的科考任务,完全借助电脑操控根本无法达到要求,凭着自己对船只的熟悉以及对控制系统的了解,陆会胜与其他科考队员探讨出“船舶顶流操作法”、“使用动力定位进行拖网作业法”、“重磁作业操船模式”和“海底摄像斜移操船法”等一系列“独门绝技”,使偌大一个“大洋一号”既有“定海神针”般的稳健,又有“如意金箍棒”般的随心所欲。